本文由成都騎友“汗血寶熊歸來”原創,并授權小柱bike發布于今日頭條平臺,以下是正文
之前翻譯了一篇文章“最好的旅行車,就是你已有的那臺”,講述了老車新用的概念。而近兩年,國內“穿越車”概念也有一定的認知度,然而大部分人所認為的“穿越車”還是個昂貴的遙不可及的物件。我們這里用一個實戰案例來加深一下實用概念。
----------------------------------------分割線--------------------------------------

普利司通山地車
上圖是一臺1989年款的普利司通山地車,外觀來看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大約和同時期的或者90年代的鋼架山地車無二致,無非是有牙前叉換為了無牙前叉,坐墊升級為皮革坐墊,僅此而已。

配置如上圖,
※前叉換為了Bruce Gordon,并沒有特別之處;
※前輪改為SP的 PV-8發電花鼓,Mavic517車圈,Maxxis Ikon 26-2.35外胎;
※后輪為禧瑪諾M750+Mavic 517車圈+Maxxis Ikon 26-2.2外胎;
※車把為Nitto 后掠直把(如果是國內改裝無需如此昂貴);
※碗組蜥蜴Froty;
※牙盤M730,盤片48-38-24,這個配比有些奇怪,可能是改動了小盤片,保證了一定的爬坡齒比;中軸禧瑪諾UN55方孔軸
※飛輪為12-32(7片或者8片飛);
※腳踏為XT 8020鎖踏,這個可能是全車最現代的一個零件了;
※剎車是彥豪的CR710吊剎,酷停剎車皮;
※指撥值得一提,是經典的M730鹿頭指撥,即左手碎檔或者無級變速,右手定檔,可以兼容7片或者8片飛輪;
※坐墊,法國Gilles皮革坐墊;
滿打滿算,這樣的一臺車,無非就是有些格調的情懷車。
我們再來看看這臺情懷車的另一個狀態:

普利司通山地車

普利司通山地車

普利司通山地車

普利司通山地車
通過搭配現代的Bikepacking攜行具以及一些細節調整,這臺情懷車就開啟了旅行模式
我們一起來分析和猜測一些細節:
※根據車主的使用,寶熊猜測三大包的分配如圖所示;此外前叉上也安裝了一個三點固定的小貨架,即使不用昂貴的車頭包系統,也可以攜帶普通的防水袋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車架內三角比較大(估計立管在21寸左右),除了半幅車架包,還能容納一個1L的廣口水杯也一個750ml的運動水壺
放置運動水壺的水壺架應該是Blackburn的(國內有騎跡的同款產品),用硅膠綁帶固定水壺
下管采用了不銹鋼抱箍和EVA墊固定了一個水壺架,滿載黃油花生醬--這個是能量極高的食品

※體積較大的備胎,巧妙利用了一個后三角的垃圾空間,用硅膠綁帶固定,同時也起到一定的擋泥作用。得到這個啟發,如果寶熊自己改裝的話,也許會把半張擋泥板和備胎固定在一起。

※車頭防水袋以外還有一個附件包,零碎雜物或者急救包,電池電線什么的都可以放;車把上還有一對FEED BAG,也是可以放置不少的高能量零食了。這張細節圖也可以看到禧瑪諾的經典指撥M730,可以說是零故障率的東西。

※車尾包仍然有不少富余,估計保暖衣服已經穿上身之后的狀態,這張圖看到,尾包和吊剎線管有些小小的沖突,這個就非常簡單了,用一些EVA小塊墊子,把尾包頂起來即可。

車主將這臺車用于了2019絲路越野計時賽:




對于這臺車,寶熊想表達的觀點如下:
※對于“穿越車”,最重要的幾點是:零部件結實耐用,尺寸幾何適合自己,能兼容較粗壯的外胎,傳動齒比足夠對付大部分爬坡,制動系統足夠應付大部分的天氣和路況。
※如果手里有臺舊車,先想想能否優化一下物盡其用,沒必要為了復古而復古,比如這臺車,也還是使用了比較現代的零件,比如磁感應發電花鼓,比如外胎、坐墊、剎車皮、鎖踏。
※對于旅行所攜帶的物品,在滿足基本訴求的前提下,能少帶就少帶,可有可無的東西,就是可無的東西,一兩件東西可能不重,多幾件的話,體積和重量還是很可觀的。
綜上所述,對于旅行,先思考,心法過關了再說法器。
----------------------------------------分割線--------------------------------------
上述的這個成功的改裝(或者說是使用)案例畢竟遠在國外,那么在國內,又如何來操作呢?畢竟人民幣還不比美金耐用。那么寶熊接下來介紹一些實用的物件吧,保證都是人民幣可以負擔的。補充一句:土豪隨意...
No.1 密封袋

把密封袋放在首位的原因...實在是因為,這是寶熊的裝備中最最最常用的一款價廉物美的東西了,可以說是EDC的存在(Every Day Carry)。不管是居家還是旅行,室內還是野外,這都是非常實用的。需要注意的是,密封袋的材質以及厚度,區別天壤,普通的一次性(請原諒我這么稱呼)密封袋,基本上是開條即破,而結實的可以在野外當儲水桶用。
這里寶熊推薦一個馬家的店鋪:幸福小廚123,這家賣的基本都是歐美標準的,可以多次使用的密封袋,用起來很安心。(不僅限此家,其它類似的店也很多)
No.2 酷改車尾包

這款尾包貌似是國產的唯一一款分體式尾包,由包體和包托兩部分組成。
*包體是經過壓膠處理的卷口防水袋,帶有排氣閥門,方便收納后排出多余空氣縮小體積;
*包托固定在座管和坐軌上,并可以通過調節繩調節其容納范圍,除了廠家提供的包體之外,這個包托應該也可以兼容普通的防水袋,只要尺寸匹配,當然,塑料袋也是沒問題的。
騎跡尾架

如果車架后上叉有貨架孔,又嫌大尾包搖晃的話,騎跡工作室的這款“危月燕”貨架也是個比較好的選擇,可以將防水袋或者大型腰包(比如Mountain Smith的)固定在貨架上,而撐桿和架體之間構成的空間還可以加以利用,至于放什么,自行想象吧。
這個貨架其實也不算便宜,官淘店售價280,但是相比原版的CARRADICE或者日東的產品來說,還是便宜了好多。另外,一具國產大尾包的價格,其實和它的價差也不大了....


騎跡小貨架的示意圖,貨架本身攜帶20升左右的包裹,支撐桿和貨架之間的空隙也可以利用,圖中放了一個水壺做參考,實際可以把雨披綁在這個位置。深度DIY的話,可以用膠帶把兩條撐桿橋接,形成一個小小的平臺,這樣也具備一些擋泥板功能,也方便放置其它物品。
再發散一些來思考,如果用一個和尾包差不多容量的卷口防水袋后置的話,普通的鋁合金輕質貨架,也是完全能勝任訴求的,價格就更便宜了。
No.3 B-soul車頭卷



雖然寶熊自己已經解鎖了車頭卷的做法,但還是忍不住要安利這款價廉物美的車頭卷。
它的卷板設計簡單,足夠穩固,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將固定帶升級或者加綁固定帶。防水卷口袋雖然容量略小,但是在包體上做了一個毛面魔術貼,和卷板內部的鉤面配合固定,提高可靠性。也可以不用官方的卷口袋,直接固定帳篷和睡墊也是足夠了。
此外,卷板上還有一些空閑的MOLLE格子,稍微動一下腦筋,就可以安裝一套附件包了,附件包不防水沒關系,請見前文提及的密封袋,分裝怕水的小物件,內置即可。
已有車友實踐驗證過這款車頭卷的實用性和可靠性。

No.4 背對背魔術貼(勾毛同體或者AB異面魔術貼)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魔術貼,一面是勾,一面是毛,可以自行閉合,這也是個小小的神器,至于怎么用,后文會提及。
No.5 水壺包


水壺架孔位不夠?三角包占用了車架空間?沒關系,迪卡儂的多用途水壺包解決煩惱,可以單飛,也可以雙飛(圖片來自于本貼吧車友@doublejet)。
*很多朋友反映,當地沒有迪卡儂店,而官淘沒有此款產品--
*也有屬水牛的朋友說,這款水壺包容量太??;
*也有中老年司機說,不能放大一點的枸杞杯。
這些,都不是問題,有種東西叫做“戰術”水壺包....

寶熊實測,可以放1.2L農夫瓶子,兩個袋子可以放2.4L了...怎么固定?前文不是提到了魔術貼么?就是這樣了。
----------------------------------------分割線--------------------------------------
從Crazy Bar,Moloko Bar,H-bar到中置副把
近兩年,旅行車車把的熱點,已經從彎把,蝴蝶把,開始向Crazy Bar,Moloko Bar轉變,舒適的后掠把位加上為爬坡發力和氣動設計的前伸把位,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用戶,然而,作為民幣玩家,這些車把的價格令人望而生畏(土豪和“窮學生”隨意)


但是,匯率落差絕對不會阻礙勞動人民的創造力,也就誕生了“中置副把”這種裝配方案。



經過寶熊的實測,發現,這個方案,真的...很...適合....掛東西....這個結果有點令人噴飯,但確實,由于中置副把間距比較小,甚至達不到最窄的彎把寬度,所以在騎行中的把位作用并不是很大,平路或者空車的時候還好,爬陡坡或者車頭有負載的前提下,確實意義就不大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寶熊的燕把寬度不夠,如果夠寬,那中置副把的意義會大不少,但是前提也很苛刻--燕把寬度得是自己能駕馭的才行。

即使如此,寶熊還是在出行的時候堅持了這個裝配方案,如上圖所示,掛東西真的很方便,某種程度上擴展了山地車的攜行能力,另一方面,可能大多數人想不到的,這對中置副把還有個隱含功能:

2019年8月的穿越活動中,寶熊使用了這個帳篷方案,請注意,中置副把,可以讓翻到過來的山地車支撐得更穩,甚至可以壓入草地一些進而獲取額外的支撐點,對于無仰角的直把來說,這對副把甚至可以保護變速桿。
防曬車衣和12絲塑料袋



接前文的梗,這次穿越騎行中,這個帳篷或者說天幕,是朋友用防曬車衣的布料來做的,由于事先我自己的設計失誤,導致這個天幕的封閉性略差。在這里我想提的是這個露營方案,在高原上或者北方干燥區域還是比較實用的。拉繩扣也不一定需要縫合,用細繩子加上一枚硬幣甚至一個小鵝卵石就可以制造一個拉繩錨點了。
這樣的一個天幕,重量只有350克,體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致就是一件電瓶車雨披折疊后的大小。
可能這里有人會疑問,沒有底帳,地面不會潮濕么?如果帶地席,體積和重量不是也增加了么?
問得很好,請見下圖:

車頭那團白色的物體,里面裝的是泡沫防潮墊和天幕帳篷,外面套的,是兩個80cm*100cm的巨型塑料袋,露營的時候,這兩個塑料袋就是地席,隔潮能力是相當強的。除此之外,它們本身也是非常結實的防水收納袋,等到需要搭車的時候,這一車零碎掛包,也可以全部扔進塑料袋里以免丟失或意外損壞。
請記住塑料袋的厚度--12絲,也是淘搜關鍵字
----------------------------------------分割線--------------------------------------
山地改硬叉
既然山地車裝后貨架不方便,那就裝前貨架吧,減震叉“費勁卸力”的問題也同時解決。
黑雪的這個山地叉AC(也就是從前叉口中心到安裝底檔處的長度)等效有456mm和478mm兩種長度,對應大部分小行程的26減震叉或27.5er~29er很合適,幾乎不改變踩踏角度,同時因為不存在叉橋了,前輪的胎容增大,快拆式擋泥板也很方便安裝。



這里有個小插曲,就是前叉頸管與車架頭管的配合問題:
*捷安特的椎管前叉,頸管底部的直徑是33mm
*直管前叉,叉管底部的直徑是30mm
*如果要給捷安特車架換直管的硬叉,需要一個轉換底檔,淘搜關鍵字是“28.6轉33底檔“
*28.6-33的底檔還有兩種,一種針對的是封裝式滾珠,一種針對的是“培林軸承”,捷安特中低端山地車原配的碗組
一般是前者
*如果車架的頭管是直管,不管是使用外置34mm碗組或者內置44mm碗組,都只需要把原配的底檔拆換到新前叉上就可以,如果拆不下來,買個一模一樣的裝上即可
*如果車架的頭管是大椎管,那就使用一個“28.6-39.8”的底檔即可
哥們兒的老款鋁架崔克改的也很合理,后架用的thule無孔安裝貨架,架上原配塑料板平臺,綁一個背包也是多方面考慮,一來容積可觀,二來利于騎兵切換步兵模式。



然后他換了開朗的“扶搖”車把,又給我開了個腦洞…


----------------------------------------分割線--------------------------------------
開了掛的脈動瓶子

如果車友問我,騎車選什么水壺,我絕對毫不猶豫的推薦脈動瓶,600ml也好1000ml也好,都是及其開掛的存在,簡直就是瓶子中的印度阿 三:
首先,瓶子及其堅固,不亞于普通的運動水壺;
第二,可以裝涼水,也可以裝熱水(個人實驗,80度熱水沒壓力)
除了裝水,脈動瓶子的其它用途有:
*戶外旅行攜帶雞蛋:破殼取蛋液,直接裝入,瓶口很大,倒出的時候也無障礙,這里有兩個技巧:
1,可以先把雞蛋都敲到一個大的容器里面,然后統一倒入瓶子;
2,記住加些鹽,可以延長保質期。
*攜帶混合堅果:由于瓶子是防水的,攜帶混合堅果很方便,600ml瓶子裝的混合堅果作為路餐的話,大概夠寶熊吃5-6個中午?;旌蠄怨膬热菘梢远鄻踊?,因地制宜吧,當然,如果是新疆朋友,那就是非常幸福的,巴旦木開心果花生松仁葵瓜子黑加侖無核白無花果....
*寒冷季節或者惡劣天氣露營的時候當做尿瓶...前提是**直徑不要大于瓶口
*由于可以裝熱水,也就是說可以當暖壺,而且不會燙傷自己
*1000ml瓶子剪開,配合塑料扎帶,可以做個簡易擋泥板,或者擋泥板的延長尾翼
特性已經列舉,歡迎腦洞
----------------------------------------分割線--------------------------------------
接前文,我自己的山寨小布,用的農夫瓶子做的尾翼,成本為零,瓶子是撿來的……
如果購買小布的第三方零件,估計上百,不符合寶熊*絲氣質。

那么,小布(這里包括山寨小布,以下提及小布均包含山寨小布)適合旅行么?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首先看常見的小布素車(內三速)
內三速是施圖美愛馳的SRF3型,內部齒比為0.75-1-1.33,外部飛輪為13T,原配牙盤為48T,轉換為外變速的話,三檔的等效齒比分別為:2.7---3.69--4.9,輪徑為349(介于16寸和18寸輪之間)。
個人體驗來說,常用檔為中間檔,可以正常踏頻到達20公里每小時左右,快檔顯得有點重,下坡用的更多,或者是郊區平路速度起來之后可以使用,輕檔一般小坡完全沒問題,翻天橋有點吃力,搖一搖還是能過得去。最后換了個很謙虛的39T盤片,常用檔就成了快檔,中間檔鬧市區用,輕檔翻天橋不用搖了。
綜上所述,小改的素車(改FSA盤片花了50塊),對于川西壩子的郊游來說基本夠用。況且,旅行,本就是見仁見智,有的人喜歡曠野;有的人喜歡城市,那么這款車也可以利用公共交通進行城際蛙跳。我個人就用寨布坐18號線去三岔湖環湖,順便買農家菜。
這里最值得提及的是小布的兩個很好的設置:
1,折疊后體積小,可推行


在成都,套一個這樣的口袋就可以直接推進地鐵站和高鐵站,也不一定非要專門的口袋,我自己用的就是找食堂
師傅要的大號黑色垃圾袋,摳了個洞...

2,超大的車筐
車架頭管上裝一個這樣的,俗稱“豬鼻頭”的座子,車筐直接卡裝在上面就可以了

然后,這個車筐可以這么大:

而且好處是,由于車筐是生根在車架上,即使裝比較重的東西,也不會影響操控(共享單車的車筐原理也是如此)。
無獨有偶,“豬鼻頭”這個設計,除了共享單車外,國內也有不少其它折疊車也采用了,比如大行,比如風行,不喜歡小布的朋友,還有不少其它的選擇。

小輪車適合旅行嗎?答案是肯定的--相對小巧的車身,便于隨時搭載交通工具進入或者撤離路線;小法蘭花鼓加短輻條,具有更好的支撐性,也不容易折斷輻條;至于負載,只要分配得當,不是問題。
我們再來看上圖,車主雖然是個少年@清風晚月被注冊,但是不得不佩服他魔改大行P8的創造力:
*前叉換用了長頭管鋁合金叉,減少了小輪車的折疊機構,或者說減少了一個不穩定的結構;一體的碳纖維長墊圈,美觀實用也減重。
*改用彎把,解決了P8上管等效長度偏短的問題,便于發力,操控性也比原裝的要強
*把端變速,機械故障率奇低,又具有相對的隱蔽性,也解決了前撥調試的困難
*單盤改壓縮雙盤,增大了速比范圍,爬坡和高速兼顧
*拓展了水壺安裝位置
*前后分配負載,減輕了后輪壓力,使整車配重均勻。
既然都提及了小輪車,那我們再來看看小輪車的旅行模式吧:
1,傳教士流






顧名思義,傳統而保守,但行之有效,容易實現,后貨架+雙側掛包+后頂包+車頭包。在此,可能各家對于車頭包的固定方法各有差異,以下列舉幾種基本都是小布豬鼻頭的不同應用方式,可能不全面,歡迎眾牲補充。
2,飄逸流




如果最不缺的是錢,行李就可以精簡到令人發指,這類土豪甚至可以精簡到只需要攜帶“身手鑰錢”,外加一套雨具即可,行李前置或者后置,都不占用多少空間。
3,雙峰插云流



這類方式猶如后驅跑車,行李大部分前置,處女座會講究左右對稱,無視風阻。優點就是,爬坡會比較舒坦。
4,人車合一流


這個就厲害了,有路車馱人,無路人馱車,可幕天席地,一發入魂。
5,拖車流

不解釋,已經很形象了。
----------------------------------------分割線--------------------------------------
既然都說到了折疊車,不妨深化一些
折疊車,以寶熊的個人認識,按照折疊機制可以分為:
*以Bike friday為代表的縱折式

*以Dahon為代表的主梁橫折式

*比較難見到的日本主梁推拉式折疊
(這里先欠著大家一張圖,回頭找到了再補上)
*Ritchy和大行合作的套管Break式

*價格高昂的耦合式(S&S coupler)

*但是寶熊最想說的,還不是以上這幾種折疊方式,而是大家很可能并沒有注意到的立管轉軸式橫折,這種折疊方式只有一個品牌在使用---Montague(當然,國內也有曾經代工這個品牌的工廠,山寨了諸如悍馬或者路虎之類的品牌)。

它的折疊機制是:整個后叉,以立管為轉軸進行橫向折疊,轉軸的結構猶如碗組,而固定閉鎖機構,在騎行中,幾乎是不受到沖擊的,并且騎行感受很好,感覺不到泄力。

有傳聞說,這款叫做Paratrooper的Montague折疊車裝備了美軍的空降部隊

寶熊不知道真偽,但是確實有人帶著這款車飛傘,并騎行歸家。

使用合適的零件裝備之后,也可以承受一定強度的越野(XC級別吧)Bikepacking
十幾年前,寶熊做向導的時候,曾經就有幾個美國客戶帶著這樣的折疊車來川西旅行,可惜當時對車沒有特別的感情,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后來了解到這款車架就是在中國代工,通過一些渠道搞來了一臺車架進行研究,基于本身對不同折疊車的感受,特別推崇這個機制。
基于國情,這種立管轉軸式橫折,相比普通的主梁橫折和后三角縱折來說,具有更好的強度和一體性,騎行不泄力,閉鎖機構簡單可靠,工業生產也非常方便。而對于稀有而昂貴的Break away或者耦合器來說,這種折疊方式不但便宜,而且很容易在馬家找到。
有了以上鋪墊,我們來看看海鮮市場的好東西吧
1,大行N架(非折疊款)3500民幣
*碩大的車架內部空間,做一個全架車包可以放不少雜物,換算成水瓶,至少4L水。
*車把到輪子頂部巨大的落差,可以使用掛式車籃,體積大而輕的東西可以放入,比如雨褲雨衣雨披,保暖層什么的。
*平把后方可以使用迪卡儂水壺袋,不一定裝水,可以放路餐或者其它隨時會用的雜物。
*車架后叉有貨架孔…前面幾條即使全部歸零,它也可以勝任一定程度的旅行了。






寬泛的齒比,傳動與變速組件配置都不低,夾器也不差。把套帶掌托。外胎我不了解,如果換成更適合旅行一些的防刺胎,就可以做很多事了。
2,關節哥早期的作品天使451








老UT套件,領騎輪組,世文外胎,整車2999…
用大型尾包加三角包加車把水壺包以及車把卷包的話…我不知道別人怎么看,反正夠我騎318到拉薩了。
3,狼途451,1600民幣
配置偏低,但是基本合理,換雙盤可能更合理,花不了幾個錢,但是也能干不少事了。








----------------------------------------分割線--------------------------------------
低成本前提下,怎么來平衡一臺車的支出?
*在提及其它的組件之前,我想先說這三樣東西:腳踏、坐墊、把套-----回想自己大學時代騎行藏區,鋼架硬叉全爛路,無傷無痛又開心的前提,除超輕的行李之外(這個問題以后再深入說),應歸功于這三樣東西的正確選擇---道理很簡單,因為車與人的五個接觸點,就和這三件東西相關。
對于現在經濟條件相對充裕的情況,我可以選擇Shimano Saint MX80寬面腳踏、BROOKS皮革坐墊、ERGON人體工學把套來獲取很好的舒適性。



而大學時期的窮學生狀態,就只能動腦了,當時網絡并不發達,電商無從談起,好在成都擁有當年西部最大的自行車市場(也許現在也是),逛了好久,最后選用了BMX的寬面腳踏(有點重),VELO的MARIN坐墊(15厘米左右的寬度,軟硬適中),然后撿了一套廢棄的公路車把帶把大名車上的把套包了一圈(前幾天看吧友發的日本Blue Lug車行組裝瑞文戴爾的車,也是復合把套的方案,當然,別人用的材質更為高級)。
別說,這幾個當時被同學們嘲笑鄙視的改裝,讓我比大多數學生黨走得更遠更久更深入。
現在電商發達了,要找到價廉物美的舒適三件套更加簡單,BMX類的寬面腳踏不用說了,只要是標準軸,都可以適配普通曲柄,不妨看看“black label”這個牌子,幾十塊,良心貨;坐墊的話,大量的拆車座包,有非常豐富的選擇余地,WTB,SR,VELO,也是幾十塊就可以選到好東西的,邯鄲騎客類似的那種店,便宜大碗;把套也好辦,非鎖死的,鎖死的,老款閃電,新款維樂,不老不新的大行,都有出產。



話說回來,即使現在自己的經濟條件相比學生時代好了很多,但我在組裝自己車的時候,還是會將這些便宜的東西作為首選...道理很簡單,都足夠我用了...
如果,你的車運轉順暢輕快,制動無礙,只是長時間騎行會難過的話,不妨先做上述這樣一個小修改,可能會省下一大筆重新裝車的錢...
----------------------------------------分割線--------------------------------------
根據Cyclingabout網站統計,基于327名老長途司機,共計800'0000多公里經驗,使用平板腳踏的占56%,而使用鎖踏的騎手占了44%(包含雙面鎖踏和單面鎖踏),基本上來說算是平分秋色的。兩種腳踏也各有千秋,所以這里寶熊只能講講自己的感受了。

鎖踏的優點很簡單:
1,踩踏和提拉雙重發力,提高踩踏效率,省力。
2,下雨或者潮濕的環境下,腳不易滑脫。
這些對于長途騎行來說,都是很實惠的優勢,而現在電商發達,鎖踏和鎖鞋都是很平民化的物件。
為什么不用鎖踏?寶熊自己的理由如下:
1,大學時期,鎖踏和鎖鞋都不是常見的東西,就我所在的成都市,基本只有專業運動員或者比較富有的窮學生才會擁有的東西...雖然現在買得起了---見第二條。
2,我自己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單車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交通工具,騎車旅行的時候,時常會丟開單車去徒步一小段---古老的寺廟遺跡,半山腰的苦修所,有意思的地質剖面,或者某種植物群落,長一些的甚至會走1-2天,比如虎跳峽的高路,比如貢嘎山的貢嘎寺....穿鎖鞋走這些路,是不太合適的,或者說,使用鎖踏就意味著要多帶一雙鞋...這個前提下,好奇心的優先級就占了上風,而可有可無的物件,就成了鎖踏和鎖鞋---也就是對我來說無用的東西了。
3,大二的時候開始在戶外店兼職,老板送了我人生第一雙TEVA運動涼鞋,大致樣式如下:

很快我就發現這雙鞋對于騎車旅行的意義:
*超級結實耐用(尼龍織帶在中底里面是連接在一起的,不會扯斷);
*尼龍織帶不吸水,速干;
*鞋底硬且耐磨,齒紋適合徒步,也適合踩腳踏;
*織帶松緊可以調節,光腳或者帶厚羊毛襪都可以容納
----也就是說,從得到這雙涼鞋之后,我大部分騎車旅行都只用這一雙鞋,它既是徒步鞋,也是騎行鞋,又是拖鞋。根據氣溫的不同,換用不同的襪子或者穿脫襪子就能適應了,后來又從店里買了一雙外貿潛水襪,三年之后,就用這個涼鞋+尼龍襪+羊毛襪+潛水襪的組合騎了219。

公平來說,潛水襪的特征是---即使打濕了,也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暖,但是無法改變皮膚潮濕的狀態,這種組合是不能長時間使用的。再后來,就有了另一種神器----防水襪

有了這個東西,相對防水鞋來說,它的優勢等于足部的防水有了開關,不需要防水的時候脫掉襪子,需要防水的時候穿上襪子,而且它的透氣性還很好...涼鞋的實用性又經過它獲得了新的外延。
----------------------------------------分割線--------------------------------------
有關幾條亙古無結果的爭論:
1,鋼架OR鋁合金架OR鈦合金架?

THORN NOMAD鋼架
從寶熊自己十來萬公里的長途經歷來看,鋁合金架的山地車占了大約六成,剩余的四成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學時代用鋼架完成,而大學時代并沒有意識去挑選車架什么的,有的用就不錯了。最后的兩成,才是近些年來有意識使用鋼架完成的。
要說鋼架的優點是什么呢?個人認為,一是個性化--不管新還是舊,鋼架車在現代顯得極為小眾;二是專門的旅行車鋼架,有足夠多的安裝孔位(對應不同的貨架,水壺架,擋泥板以及想象不到的附件)以及良好的負重工作性能。換句話說,只要不是對鋼架有特別的情懷,也不大載重騎行的話,鋼架并不是必須。
而所謂的“鋼架濾震”這個命題,姑且承認它的存在吧,但是,濾震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實現,比如大一些的輪徑,氣容更大的外胎(也就是粗胎),橡膠品質更好的外胎,或者單獨使用鋼叉,或多或少的都可以獲得額外的減震性能。

荷蘭名廠KOGA生產的WORLD TRAVLER鋁合金旅行車
如果怕鋼架生銹,怕鋼架“軟”,覺得鋼架貴(相對于隨處可以獲得的便宜鋁合金架)的話,鋁合金還真是最好的選擇,一般正規工廠生產的,重量在2公斤左右的鋁合金車架,正常使用幾乎是用不壞的,前面說到的六成旅途,全部都是由我的SCHWINN鋁合金車架完成的,那個架子好像才150塊(2005年的價格)。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市場上,大部分鋁合金車架,基本都是山地車幾何,如果裝配硬叉的話,需要考慮車架的設計AC長度,只要AC匹配或者差距不大的話,換成硬叉就足以應付大多數旅途了。

Van Nicolas的鈦合金架旅行車
高強度,不生銹,不怕刮花。只要設計合理,工藝靠譜,錢多任性,有何不可?
----------------------------------------
綜上所述,選擇什么車架,寶熊總結如下:
*搞清楚訴求
*跟錢包商量
當然,小學生才做選擇題,成年人以上全選...這個意義上,寶熊還是個小學生...
2. 26輪徑還是700C輪徑(或者29輪徑)

繼續借用Cyclingabout網站的統計結果,長途大佬們使用的兩種輪徑所占的比例如上圖。26er確實勝出不少,說明這個世界上,26er還是最普及的輪徑。
這里想說明,國內常見的爭論焦點是:
1,26er通過性沒有700C好----我實在是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長途旅行路線是需要多么高強的“通過性”。即使是無人區路線或者國道省道修路需要通過性,那也是29粗胎來實現的,跟35C,38C這樣的外胎沒有多少關聯。更何況,26輪徑也是有4.0雪地胎的,通過性一樣超強。
2,700C爬坡累----改變盤飛齒比搭配不就行了?
3,700C巡航更快----可能很多人沒見過700C被406小輪一路拉爆的場面吧?
還有一種觀念就是,700C的配件,小地方很難找到,比如內胎,比如輻條,這倒是很現實的問題。不過,就國內旅行的話,有著強悍的快遞物流網絡,并不是多么大的問題。
------------------------
綜上所述,喜歡什么就用什么...這個爭論的話題是最沒意義了...
不過有兩點是值得考慮的,從負重的角度來說:
*同等數量輻條的前提下,輻條短一些更有利;
*同等輪徑的前提下,寬胎更有利
3. 平把(包括直把和燕把)OR彎把OR蝴蝶把

這里存在的爭論主要有兩點:舒適性,把位多樣性
*在討論舒適性之前,有個前提,這些不同的車把,對應著不同的架型,主要集中在上管等效長度這個數據上,同一個人,使用這三種車把,對應的上管等效長度是蝴蝶把>平把>彎把,換句話說,如果把立長度不變,在適合自己的彎把車上裝平把,或者平把車上裝蝴蝶把,都會導致不舒適。
反之,不管用什么車把,只要對應的車架上管等效長度是合理的,幾何調整到位了,都是可以舒適的。
*再討論把位多樣性,其實,在這三種車把里面,蝴蝶把的存在意義,就是可以提供”多個把位“。但是實際上在長途騎行中,有兩個可以改變自己上肢前傾角度的把位就足夠了,蝴蝶把確實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是缺點一大把,比如重量,比如操控力臂等,當然,很多人喜歡蝴蝶把的另一個理由就是把上有多個安裝位...
*再來談舒適性,可能這是大多數人選擇彎把的理由,就是彎把的常握把位,對于人體來說是比較自然的狀態,即拳心向內。但是這樣的一個優點,換來的卻是彎把的各種公舉病,比如彎把和山地傳動零件的兼容性,剎車拉線比的兼容性等等,從而導致,大部分使用彎把的旅行車,基本都會采用把端變速搭配吊剎或者公路線碟,選擇面很小,且代價比較昂貴。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TREK 520以及近幾年非常流行的SURLY LHT。
但是,最近幾年碎石公路車(或者戲稱為彎把山馬)崛起,單盤以及公路碟剎夾器的日趨豐富,零件巨頭的政策呼應,讓彎把有了更為廣泛的使用范疇。即是說,如果是輕裝旅行,常規的耐力型公路車完全可以勝任,新秀的碎石公路車,也完全可以考慮。


而對于平把來說,有一定后掠角度(比如12度),再加上有掌托和副把的ERGON把套,舒適性也是很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旅行界,開發了一系列的新概念車把,既擁有彎把的抓握舒適性,又有平把的操控性和零件選擇多樣性(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選擇昂貴的彎把配件),也像蝴蝶把那樣有更多的把位選擇和安裝位置優勢。






所以,裝什么樣的車,首先選的是車把類型,如果是改造現有的山地車,不妨就選個后掠稍大一些的平把來實現舒適性吧。
4,圈剎還是碟剎?

上圖可見,洋人選擇圈剎的居然占了絕大部分,而國內的這個比例可能完全是相反的。寶熊對于兩種剎車的態度比較中立,只列舉以下事實:
*國外的零件市場體系很不一樣,碟剎相對圈剎來說是比較昂貴的(當然,好的圈剎零件也是很貴的)
*國內市場,優質好用的圈剎型車圈很難找到,且貴
*制動力都很好,都足夠,只是碟剎應對極端天氣或者極爛的路況更有優勢
*圈剎傷車圈,碟剎傷輻條。車圈磨穿還是扯斷輻條,看你更能承受哪種結果(寶熊磨穿過不少車圈,輻條只是扯松過)。
*國內的碟剎相當的便宜,不管是夾器還是碟片,油碟還是線碟
*圈剎臂可能干涉擋泥板,也容易積累淤泥
*碟片粘了油會影響制動,但是路面上的那種帶油花的積水,基本影響不到
--------------------------------
所以,選擇什么剎車,純粹是喜好和訴求來決定。
接前文,咱們又來海鮮市場調查一下。
1,凱路仕旅行車
該有的都有,工廠機編輪組,也許不高檔,但是夠皮實。1000多塊,真不錯。





2,一直被無視的美利達探索者
700c,瑪吉斯防刺胎,3×9系統,油碟,前后貨架位以及擋泥板孔位。不用害怕強度問題,坦克達絕非浪的虛名。至于有人提到過鋁合金車架擰螺絲把絲口擰滑的問題,一會兒說。





----------------------------------------分割線--------------------------------------
有關滑絲的幾個問題:
1,滑絲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a,絲口沒對齊就擰入,絲牙咬合異常,破壞牙紋
b,螺栓或者螺母加工精度太差
c,螺栓和螺母的規格不匹配
d,螺栓或者螺母的牙紋里有硬度較高的異物沒有清理干凈,在擰絲的過程中擠壓損壞牙紋
e,大力出奇跡,這種原因導致的結果可能有三種,分別是:絲牙拉滑,螺栓斷裂,冒頭擰花
f,正絲反絲沒分清(正絲是順時針擰緊,逆時針擰松;反絲相反)---這個情況對于新手裝車來說極有可能出現,比如五通,驅動側為反絲,驅動異側為正絲;而腳踏剛好相反,驅動側為正絲,驅動異側為反絲。如果沒分清的話,前者破壞五通內的絲牙,后者破壞曲柄的絲牙,而這兩者都是成本較高的組成部分。
所以,之前有個帖子里面有吧友聲稱鋁合金車架的貨架孔容易擰滑絲,而鋼架不會,有些片面了。
2,怎樣避免滑絲?我們從根據滑絲的幾種可能性來入手:
a,拒絕使用質量不合格的螺栓和螺母
b,確定使用的螺栓規格與車架安裝孔的規格匹配
c,分清正絲和反絲再下手
d,擰絲之前,先清理干凈螺栓表面和安裝孔內部,并給安裝孔注入少許潤滑脂
e,開始擰入螺栓的時候要慢,確定絲口對齊再繼續擰入(一般絲口對齊,而螺栓上沒有已固化螺紋膠的前提下,擰入時不需要太大的力量)
f,為何會有大力出奇跡這種情況出現?
一是因為對扭力沒有概念
二是確實在長時間震動且負載的情況下,螺栓確實有滑動退絲的可能性,這里可以借助兩種東西
一是螺紋膠,使用這個東西,可以使牙紋之間的摩擦力大大增加,從而咬合更穩固


二是彈簧墊圈,螺栓擰緊之后,此墊圈產生一個持續的,作用于螺栓與螺母之間的張力,從而達到止滑作用。


寶熊有個好朋友,裝車及其講究,動工之前會先把五通再銑一遍,所有安裝孔用對應的絲錐推油,立管內銑,所有的可能存在的細微的粗糙之處都要重新打磨...寶熊自愧很難像他一樣做全....
----------------------------------------分割線--------------------------------------
大三角包近年來在西方旅行車友中廣泛使用,不管是對于傳統旅行車還是越野旅行車,都有相當高的出鏡率,由于車架形態和尺寸千差萬別,通用款型總不是那么完美,如果有心,DIY一個還是不錯的。
三角包的DIY過程:
首先我多嘴幾句,制作一個車架三角包,需要主料和輔料,主料就是包體的面料,可以選擇的比較多,價格適中又很結實耐用的有一種叫做“Cordura”的尼龍布,淘家可以找到,也可以找“PU涂層尼龍布”,帶經緯加強線的比較好,扛撕裂性能會比較高。輔料的話,簡單來說就是防水拉鏈、織帶、扣件和魔術貼,其中前三樣都可以在一家叫做“山鷹戶外”的淘家鋪子里找到,魔術貼建議選用“背靠背魔術貼”(前文已提到),即正面是鉤,背面是毛,可以自己閉合。
以下圖片轉載自ShaneCycles.com

這是整體使用效果圖,車上的前三角包,后三角包,上管包,車頭卷,均由作者DIY

第一步:制版,即用硬紙板刻畫出車架內三角的形態。應當注意的幾點:
1,應當在紙板上標記出開拉鏈的位置
2,標記出縫合織帶的位置
3,可以留出手提上管的時候抓握的位置
4,如果三角前端非常狹小,可以考慮截掉那個角
5,如果使用多盤,三角形下部分可以考慮去除一部分

第二步:下料。應該注意的是,側面兩邊的三角布料,每個邊都應該多出紙板一部分(1厘米左右以便縫合)
根據設計形態,需要左右各一塊三角形布料,以及三個邊對應的矩形布料,矩形的寬度需要考慮考慮,除了縫合邊之外的寬度就是這個三角包的厚度,我自己設計的是7厘米,覺得做到8厘米也可以,如果選7厘米,那么矩形寬度就是7+1+1=9厘米。

第三步:三角布料開口,縫合拉鏈

第四步:縫合三個矩形邊。這里應該先把織帶或者魔術貼縫合到矩形邊上之后,再縫合到三角之上。


第五步:縫合另一個三角面。

完工效果。這里我再啰嗦幾句,作者是直接把魔術貼縫合到布料之上的。我自己做的時候多了些想法,只是把織帶平縫到側面,多縫幾個格子,或者是先拉一條長織帶,然后再把長織帶分成多個小格,這樣一來,如果魔術貼壞掉,直接抽出來更換新的即可,也有文藝的朋友,用細繩子把車包和上管、立管、下管纏繞在一起。
----------------------------------------分割線--------------------------------------
很多車友問我,能否找到xx長度的多孔位前叉?這個問題確實難為我了,但是在車友“八哥”這里尋找到了解決方案,以下為 八哥 原文原圖:
閑魚有不少便宜的據說是臺灣產的毛坯鋼叉,不到大幾十元就有交易,買回來要自己噴漆,這還好說,只是如果作為旅行車用,沒有安裝前貨架和前叉側面水壺架的孔位總讓我覺得比較遺憾,外加工是可以加裝這種孔位的,包括毛坯叉焗漆,不過這費用不知道多少,估計費用對于這毛坯叉來說是不劃算的,而且還要往外送,太麻煩了。 無意間在網上發現有種叫“拉鉚螺母槍”的工具,就是把帶牙孔的螺母安裝到薄壁上的。搜尋一番,選定一款手工操作的最簡單的,馬家店鋪63元,螺母0.13元一個。

就這套工具,這種簡單工具由于力度比較小,所以只能拉鉚鋁質或鐵質的螺母,不銹鋼的螺母是拉不動的,需要那種兩百多塊的,像斷線鉗那種形狀有較長力臂的工具才行。

整套工具就這些(還有幾個中間的螺絲拉桿和延長柄沒有出鏡),其實核心作用就是圖中第二個那個“總成”。

拉鉚螺母選M5的平頭的

用7--7.5mm的鉆頭在相應的位置開孔

在孔位放入螺母,擰上總成,扳手固定總成基座,頂部用內六角扳手順時針擰動上緊。隨著中間螺絲拉桿不斷拉緊,孔中的螺母無牙部分被拉鉚力作用而在內管壁向外膨脹,從而將螺母卡在管壁中。

拉鉚前、拉鉚后螺母內壁無牙部分變化,變小了說明有一部分在前叉內管壁被擠壓膨脹到大于開孔孔徑,所以螺母就取不出來,被固定在管壁了。

前叉每條腿分別安裝兩個水壺架安裝孔和一個前貨架安裝孔。

用800目的細砂紙(加少量水)打磨毛坯叉的表面的銹跡,沖洗干凈。
晾干后用手噴漆噴6遍,每遍噴一層薄漆即可,不要貪厚,否則很容易產生不均勻的漆皮。
每遍噴完漆我是放在空調室外機用熱風一直吹,隔一兩個小時噴一遍漆。

成品

安裝孔上點油脂,裝上M5內六角不銹鋼螺絲,大功告成。
老司機根據八哥示范后的實操,效果也很好。



----------------------------------------分割線--------------------------------------

海鮮市場上,有很多待售的重裝旅行車,查看留言,常見:“又一個向生活妥協的人”云云
其實,重裝旅行車,與生活并不沖突,因為,一臺“旅行車”:?
1,首先得是一臺合格的能全天候工作的通勤車
2,價格適中,不挑剔配件;低調而不平庸,耐用而不笨重;上班可帶便當,下班可買菜蔬;刷的了鋪裝,碾得了爛路。
3,旅行車架就像一個平臺,如主板之于電腦,有足夠的搭載接口,可以選擇性安裝旅行組件。
綜上所述,如果你已有一臺耗盡心力得來的旅行車,又“向生活妥協”的話,別急著脫手,不妨好好利用起來通勤也好,郊游也罷。
何謂旅行?無非是去別人生活膩的地方體驗自己沒有過的生活,所以,在自己的世界先活個精彩!
廣州的裝車圣手匪爺曾經有句話很入熊心:承載的是夢想(題圖),如果說旅行車是夢想的載體,那么也需要有向夢想靠近的動力。
再說動力,旅行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解鎖各種技巧,并熟悉運用,真到旅行路上,就能如魚得水。
雖然說走就走的旅行感覺豪邁,但是有備而發,收獲更多。
----------------------------------------分割線--------------------------------------
大海哥的圍場
圍場:圍者,圍獵也;場者,操習之所也。城市的近郊遠郊,都是大海哥的圍場。
大海哥:東北70后,上有勞下有小,工薪階層,旅行車兩臺?!跋蛏钔讌f”的他,無時無刻都在為夢想而準備著,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一身車包,均為大海哥DIY而來,并無私分享了心得體會。當我們還在研究Bikepacking車包是否合理,哪里購買,哪里便宜的時候,他已經玩的飛起了。








濾水,燒飯,既然是旅行,風餐的訓練得有
大海哥的圍場(續)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先別想著環球,騎出去過夜先。
好像樓越蓋越歪了....
----------------------------------------分割線--------------------------------------
不管了,既然都提到露營過夜了,索性再總結一些騎行露營的理念吧。
露營,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有關騎行的露營,和徒步、登山的露營,有很多共同之處,也有其獨特一面,究其露營方式,有以下類型...
1,大同型---和其它旅行方式的露營一樣,帳篷使用專用撐桿,一般為雙層結構。
像這樣比較惡劣的環境下,傳統帳篷比較穩定...


干燥溫暖一些的環境,只用內帳也是可以的...


反之,為了減重,只用外帳也是完全可以的,前提是帳篷設計本身,要支持“只搭建外帳”或者“先搭外帳,后掛內帳”才行,還有一種設計,是直接在地席上固定撐桿,然后披上外帳,從此延伸出來,其實也是可以根據內帳底面的形狀DIY帶卡孔的地席,這樣也可以減掉笨重的內帳;再延伸遠一點,連地席也不需要,直接用織帶打鉚孔,也是可以固定撐桿,然后掛外帳。

這種撐桿相互平行的叫做“隧道帳”,在有桿類的帳篷中,相比撐桿交叉的穹頂式或者屋脊式的帳篷來說,空間是最大的,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必須拉風繩才能立起來。

這個也是隧道帳,年紀大一些的朋友應該認識這個牌子,FERRINO,意大利品牌,當年在國內出現的產品蠻超時代的。
這個應該也是由隧道帳衍生而來的,姑且稱為單桿隧道帳吧,算是某種程度上的極致了。

但是,BIVY黨也借鑒了隧道帳的結構特點,在極度減輕重量的前提下,極大的加大了頭部空間,這個組合應該是不到一公斤的重量。

與追求輕量與小巧相反,另一個極端是重視穩定性和空間,比如國內開朗設計的這款,前廳燒飯,后廳放車,內空間很寬松。

缺點當然也明顯,就是重量了,此款帳篷的測試者以Bikepacking的方式獨行藏北,能使用此款帳篷實屬不易。


當然,如果體力很好,單車裝載能力很強的話,帳篷的重量和體積都不是問題。比如這樣的。

以及用拖車的

也有用了拖車還追求輕量的傳統帳篷的



總之,傳統型的帳篷,其特色主要是:層結構分明,穩定,上手容易,重量稍大,選擇范圍很寬、價格檔次分明。
2、無桿帳
這里的無桿,并不是說沒有撐桿,而是帳篷設計沒有專門的撐桿,使用其它物品作為支撐,比如登山杖,比如船槳,比如樹干竹竿;在這里,可能有朋友質疑,登山杖并不比帳篷撐桿輕啊,但是,作為長途騎行,有些比較精彩的徒步路線,也值得去走走,帶登山杖,可隨時從騎兵到步兵切換,同時可以搭建帳篷,也有一定搏斗功能,還能作為車撐使用,一物多用,是輕量化的一個基本理念。無桿帳一般為單層,多采用涂硅油的尼龍布制作,線縫涂膠(而不是熱壓的膠條)防雨水滲透,涂膠可以反復,一般的用戶都能操作。從重量上來說,一個單人用的無桿帳,連地丁風繩,一般重量在500g上下(有更輕的,也有更重的),而一個無桿四人帳,其重量也一般不超一公斤。

比較典型的金字塔型無桿帳,使用一根登山杖即可支撐,睡一個人寬松,兩個人也不是問題。

同樣是單手杖支撐,人車均可入帳。

“人”字型結構的無桿帳,高低桿支撐,一個人用很合試,圖中這款,估計重量不到400g.

即使用拖車,也不必排斥輕量化,省下的空間和重量,可以攜帶更多的給養物資。

即使惡劣的環境,無桿帳也是可以生存的。

這個無桿帳加露營袋的組合也不錯,二者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視天氣而定。

看形制有點像是4-6人用的無桿帳,內空間是比較可觀的。


一家三口的旅行,無桿帳也是可以勝任的。

吊床其實是一個大類,這里暫時放在無桿帳的范疇吧。
3,車帳合一型
這也是無桿帳概念的延伸,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自行車來支撐的無桿帳

其實這個概念應該是歷史悠久了,早期的冰島自行車旅行家,歐洲自行車部隊之類的...


Topeak大約十年前的設計,可能是超輕車帳的始祖,鳥了吧,可惜就是太貴,不*絲,不親(天朝)民。




這兩位算是把Topeak的概念*絲化,DIY化了。

Topeak車帳的變形用法。

Topeak車帳的變形用法。

有朋友問我為什么不買閃電的坐墊...這個算是我的回答吧...

也就是說,合理利用自行車和周圍事物,總有辦法把帳篷(天幕)立起來

所謂運籌帷幄中,首先是運籌一下帷幄怎么搭....
4,流浪漢型
出門在外,露營舒適性雖然很重要,但并非任何時候都能如愿,合理的利用現成的遮蔽物,可以攜帶更輕的裝備,更多的食物,走的更遠更深。

干燥地區的巖棚,不過可別在雨季,干溝秒秒鐘變沖溝

廢棄的面包車,雖小,but works



無人居住的板房,窩棚等等...只是國內的廢棄建筑物,絕大部分變成了荒野公廁,live nothing but baba,似乎是國人習俗了。

一道石砌防風墻,提供的不僅僅是物理上的舒適。
歪樓歪的有點厲害,下面言歸正傳,列舉一些旅行中的車,說明旅行車的多樣性,分析車主設置思路,不炫富,不裝X,實用為王......
-------------------------------------------分割線-----------------------------------------------------
一位名叫Iohan的保加利亞年輕人,采用一邊打工一邊旅行的方式環游世界,除了普通的公路騎行之外,更多的是深入不毛之地的穿越騎行,甚至bikerafting(帶車漂流)。上圖是他近期在南美山區旅行使用的胖胎車。也許Lauf前叉的昂貴令人望而卻步,但是車主本身攜帶行李的方式值得學習。

除了大家已經比較熟悉的bikepacking行李包,如車架包,車頭掛袋,前叉超大水壺架之外,車主還充分利用了車把后方,車架下管和上管,甚至車架和貨架的連桿部分的空間來綁縛物件。后貨架上是一個完整的背包,順前后方向捆綁。背包雖然導致行李重心較高,但是在南美山區很多需要推車扛車的時候,車主可以將背包背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在徒步行程中使用。

Iohan的個人主頁可以了解他的更多故事與經歷:
http://www.bikewanderer.com/
B站上也有從油管搬運回來的Iohan的旅行Vlog:SEE THE WORLD
簡裝的耦合Surly world troller。外變,目測27速,Jones LOOP車把,BB5或者BB7線碟,WTB車座,ERGON把套,擋泥板都只有前輪。

帳篷利用車架內的空間,綁在大水壺架上;立管水壺架仍然行使其原有功能,前叉增加了兩個水壺架位置;后貨架上一對輕量馱包,估計就是一個小巧的睡袋,換洗的衣服和冷食;蛋槽防潮墊順綁在后貨架上,防潮墊之上估計還綁了一雙涼鞋,順便晾曬羊毛襪子和羊毛內衣;超長的打氣筒綁在上管上方。這樣的簡單設置,足夠跑國內大部分的長途路線了,只是得相對溫暖些的季節。
其實,這就是一臺尺寸略大,車架三角略大的山馬,等量代換一下,其實國內的選擇很多,很多,很多
說句題外話,如果美利達野狼換成硬叉,平把/燕把/LOOP把,輪組足夠結實足夠潤,可以具有更強的實用性
所以,狼3,5,還是7,個人覺得,只需要看輪組就能決定了,其它配置,大都是虛的
騎行在南美山區的少年

可能國人都看不起的一臺大折疊車(前文提及過的Montague,也有山寨這種款式的悍馬自行車),前叉單柱減震(約40mm行程);V剎;可能使用的瑪吉斯防刺胎;單前輪擋泥板;普通鋁合金貨架;把立上有個智能手機座--智能手機的功能已經相當的強大;隨時需要用的小物件放在車頭綠色的掛包里;備用折疊胎雙曲之后綁在后貨架側面;行李裝工業塑料袋里用橡皮繩綁后貨架頂端,經常穿脫的衣服也綁在行李之上;把套不舒服?副把不舒服?一對10塊錢的公路車把帶解決憂愁。

正如前面提及的,其實普通的洋人并不怎么懂車,但是他們擅長使用已有的簡陋的東西來做很多事情,按理說,這個能力應該是中國人更強....
什么叫一泊二日,癡漢騎乘?
露營,騎車,劃船三不誤。
車頭是折疊充氣船(國內也有生產,質量國際水平,可以搜索淘寶店“Microraft 微漂流”);
救生衣包裹一個防水袋(防水袋里是食品)綁在后貨架頂部;
兩側的馱包一邊是單層金字塔無桿帳,另一邊是保暖層衣物(羽絨服,羊毛內衣之類的);
水壺水瓶或者水袋放三角包里,富余空間填充凈水器之類的小物件
占體積的睡袋在背包里,船槳插在背包袋鼠艙里,看起來背包大,實際不超過3公斤??赡苎谉岬牡胤奖嘲T車難過,但是寒冷的地方,這也是個額外的保暖措施;
可能有人會疑問,無桿帳用什么支撐?防潮墊呢?船槳支撐,船當氣墊唄
有朝一日有錢有閑能去歐洲或者北美旅行,我真心喜歡這樣的設置:拖車攜帶絕大部分的行李、電助力+軟尾山地車??梢陨钊肷絽^玩耍,攀巖也好,singletrack也好,或者騎到山徑盡頭,再徒步去個高山湖泊洗個澡,再DH而下。并且,屆時我已老,老胳膊老腿,有個電助力會少很多尷尬...
有入電助力的朋友自嘲說,這是不講武德。那又怎樣?“不講武德”,這是宅家里云旅行的人的酸話,JUST ENJOY YOUR JOURNEY.

一位名叫iik的瘦長中年老外,用行動詮釋了何為極簡旅行,不同于那些信用卡車手,這位老哥確實是以小代價來實現其旅行目標,不要小看這些看似初級的設備,訪問他的個人主頁就能知道他這十幾年來究竟都跑過哪些路線:
Ultralight bicycle touring
古董車?只能裝后貨架?行李多?大長途?希望重心低,風阻???這個方案解決所有矛盾,更方便的一點是--如果有迷人的支線小路,只需要寄存拖車,便可以舒舒服服的玩一個周末。

圖片拍攝于吉爾吉斯斯坦的荒原中。不要覺得這是老外擺拍,圖片中這家伙是以騎車為載體,在吉爾吉斯攀登多座未登峰,基本都是技術型山峰。因此,他獲得了當年登山界最高榮譽的金冰鎬獎,并制作了電影。這位車手名叫:Kyle Dempster,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谷歌一下。
經驗+3不能只限于虛擬世界,寶熊的小兄弟也采納了這個方案,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

由于從車到裝備均是我一手操辦,所以這一更我可以說的更詳細精準:

*車架-前叉:黑雪老漢推老版(不知道算不算是MK1),二手收購于佛山@Hugo
*輪組:黑雪編制的LX輪組,SCHWALBE 馬拉松PLUS 26-2.0胎
*剎車系統:BENGAL 線拉碟剎器+中鎖轉六丁座+SRAM六丁碟片+FR7剎把+捷威剎車不銹鋼線

*傳動:M5XX花鍵曲柄+22-32-44盤片+花鍵中軸+SRAM八速飛輪(11-32)+KMC庫存鏈條
*變速器:靈犬梁變座+禧瑪諾3*8梁變撥桿+M330前撥+M521長腿后撥
*貨架:黑雪前后不銹鋼貨架,前貨架為騎跡“鬼金羊”平臺貨架,主要放一些體積較大又不太重的東西,也方便晾曬濕衣服和襪子
*拖車:驢車行的國產拖車,輪子單獨找濟南小黑哥編的,世文16寸外胎
*把橫之下安裝了一個額外的把立,夾了一根φ31.8的PVC塑料管,用以固定車燈或者GOPRO,或者兩者都裝

*拖車后面用PVC塑料管做了兩個放染料瓶的水壺架
*雖然有中支撐安裝座,但是到后期還是拆掉了中支撐,因為實在沒有太多用處,而且也重
*中置副把:主要是用于臨時掛載一些零碎物件,修車的時候也便于把自行車翻倒過來作為支撐點
*擋泥板:黑雪,完全夠用,不講究13格沒必要SKS
*拖車兜底的是一塊比較大的蛇皮口袋那種布,帳篷睡袋炊具食品全在上面,兜底布除了遮擋風雨灰塵之外,野營的時候也是作為地板布。
*開朗的馱包:筆電、換洗衣物、書籍什么的....
--------------------------------------------------------

路線,這個小兄弟當時是打算做西部農村社會調查,我給設計了一條特別坑的路線,可以獲得巨量的西部農村社會信息,同時也會遭遇各種坑人坑熊的路況。
原本,如此艱苦的路線,這樣的重車,特別還帶著拖車的設置,并不適合這個體重不到60公斤的瘦小伙子。然而執著與毅力,最終支持著他圓滿完成了自己的目標。
---------------------------------------------------------
路上遇到的車方面的問題:1,來令片磨光;2,鏈條太臟,檔位匹配不當而扯斷過一次
--------------------------------------------------------------------
如果說,可以用來旅行的車就叫旅行車,那么,就看你怎樣定義旅行了。你可以負載70多公斤,沿公路騎行;也可以一個尾包兩瓶水,7天半跑完川藏線全程。當然,也可以看看別人“不務正業”的旅行。


兩個老外帶著露營的全部行李,滑雪和登山的器材,在阿爾卑斯山區尋找生雪,技術登山,登山滑雪,背車穿越...
我想說的是,重載,總得有個目的。強調自己長途載重多少公斤,挺low的做法,再能拉貨,也不敢跟三哥們比。而旅行中做了什么,看了什么,體悟了什么,也許才應該是旅行的意義(如果真要攀比的話:))。
電影:ICE AND PALMS 傳送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b411i7a1?from=search&seid=15394307760066381183

-------------------------------------------分割線-----------------------------------------------------
配件的準備
在準備配件之前,建議先做以下幾件事:
1,了解自己的車,清楚哪些是易耗零件,哪些是比較容易損壞的零件,哪些是旅途中需要觀察的零件。如圖這臺常規旅行車:
*根據自己過往經驗,外胎,鏈條,飛輪,剎車皮/來令片是屬于易耗品,請注意,這里的“易耗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自己定義為“萬公里以內會損耗至需要更換的”,其中,高品質的外胎,比如世文馬拉松外胎,理想的路況下,甚至可以超過萬公里;鏈條飛輪根據檔次的不同,區別也比較大;而剎車皮的話,如果遇上雨季,泥沙較多而剎車皮品質很一般的前提下,可能一個幾十公里的下坡就可以全部損耗完;而常規的碟剎來令片,壽命基本是數千公里。以上幾個部分的零件壽命也需要考慮環境,總體來說,干燥區域,鋪裝為主的路面,要比潮濕泥濘,路面坎坷的環境,壽命要長。

*再說“易損件”,這里也是相對的概念。常遇到不騎車的人問我:你騎長途胎扎了怎么辦?由此可見,“扎胎”是非常常見的意外故障,受害者就是內胎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但是也有案例,就是外胎的非正常炸口,有可能是因為外胎簾布有暗傷(或者個別品控不到位的),在高壓工作狀態下鼓包,嚴重情況下甚至炸開形成條形開口,一般發生在胎壁上;

另一種情況就是外胎碾壓到了相當鋒利的片狀物體導致胎冠割裂開口,比如90年代末-2000年代初,四川涼山地區的車匪,會在山路拐彎處埋放三角形的地刺,雖然針對的是載重貨車,但我也很有幸的中了招,內胎直接報廢,好在帶了備用內胎,然后用鐵絲把外胎跟車圈捆扎完了充上氣,壓力還不敢太高,支撐了200多公里,找了一個大些的縣城,換了條上古時代的櫻花牌外胎才算松口氣,那種路感真的是奇葩,再不想體會第二次。此處也側面證明了26輪的普及性。
*另一個常見的容易損壞的零件就是鏈條,一般來說,如果騎車習慣比較好,使用正常的盤飛搭配,不“憋檔”,并有良好維護意識的前提下,鏈條是不容易斷的。但是有時候,不能對自己的人品心存僥幸,沒帶截鏈器的情況下,接鏈真的是件欲哭無淚的事情---撿石頭砸銷釘....這事情我干過....好在有人幫我搭手....
*旅途中需要經常檢查的,主要是緊固螺絲,而最容易出問題的就是貨架固定螺絲,貨架螺絲斷掉的可能性有多種:a,螺絲本身材質或者品質問題;
b,擰得過緊,本身已經被過度的拉力扯裂;
c,長時間載重顛簸后,螺絲松動,從而直接受到貨架的剪切力。
所以,選擇質量可靠的螺絲,合理利用前樓提及到的彈簧墊圈甚至螺絲膠,長途中習慣性檢查螺絲松緊,可以盡可能避免這個情況。
2,旅行車配件的歸一化處理:
所謂歸一化,就是讓零件的規格趨近簡單,比如將車上所有的螺絲統一為內六角螺絲:

*比如前撥的高低限位螺絲,后撥的張力螺絲和高低限位螺絲,大多都還是3mm的十字螺絲;

*某些牙盤的盤釘螺絲為T30內梅花螺絲;
六釘碟片的固定螺絲有可能是T25內梅花螺絲;

還有擋泥板支撐桿的固定夾是4mm的十字螺絲等等;
以上這些螺絲都可以用相應的內六角螺絲替換掉,這樣一來可以精簡的,就是工具,一件工具也許不重,多幾件就難過了。
另一個可以歸一化的就是線管,車上的線管,常規的情況下,變速線管是4mm直徑的直絲線管,而剎車線管是5mm的盤絲線管(如下圖所示)。我自己的車上,都統一為5mm的直絲線管(不是手誤,現在有這樣的東西存在)。特別是全線管走線的車,變速線管換成5mm直絲之后,變速的手感可以提升不少。
3,行前例檢保養,替換已到使用壽命極限的零件
(這一樓無圖,而文字很多,如果是新手,請務必耐心看完,也許能救你一條命)
**著重注意軸承類的部件,這一類故障在野外比較難搞,具體的有:
(1)碗組,如果車頭轉動晦澀,剎車點頭,甚至前叉曠動,那可能是軸承缺潤滑劑,軸檔麻點,滾珠破碎,或者封裝深溝球培林進水銹蝕,甚至可能是前叉墊圈不夠導致
(2)中軸,如果轉動晦澀,或者轉動有沙點感,發力異響。有可能是中軸進水銹蝕,或者進沙,或者中軸蓋松動,嚴重的甚至可能是五通開裂。
(3)輪組轉動是否順滑,是否偏擺龍跳,如有,檢查問題所在并排除故障。
(4)腳踏轉動是否順滑,踩踏是否有異響,是否有曠量
**然后是磨損件,如果這一類東西都快到使用壽命極限,最好先換再出門
(1)牙盤,飛輪,鏈條:牙盤和飛輪是否尖齒(這里的尖齒是指齒輪尖端磨短或者磨細,兩種情況都會導致鏈齒咬合的不穩定;鏈條是否磨薄,是否拉長。存在問題的最好立即替換。
(2)外胎,胎冠是否磨平,胎齒中有無沒注意清理的尖銳異物,胎壁是否有比較嚴重的刮擦痕,是否有龜裂;
內胎是否過多補丁
(3)圈剎類---剎皮磨損程度,車圈剎車邊是否磨損凹陷;碟剎類,碟片是否有比較嚴重的變形,表面是否磨出凹槽,來令片是否見底。
(4)這是平時很多車友不容易注意到的一點---剎車線以及變速線的夾線位置,如果線帽已丟失,而線頭還沒有爆絲的情況下,請務必套上線帽;另外就是夾線是否過于大力,導致剎車線或者變速線爆死。其實不管變速線還是剎車線,都很難很難很難使用到斷裂,而我們現實生活中聽聞的“用斷剎車線/變速線”的案例,基本來源于以上兩類疏忽。
(5)緊固螺絲是否松動/銹蝕/滑絲/滑帽----前面三種情況容易理解,那何為滑帽呢?以內六角為例,一般是使用工具的習慣不好(比如內六角沒有完全插入帽頭就猛力擰緊),或者是擰螺絲過于大力而將六角形的帽頭磨圓,導致內六角帽頭無法再與工具契合,無法再調整松緊,遇到這樣的隱患,最好用取絲工具將這些螺絲取出,更換。
-------------------------------------------分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