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做這種事是調皮,長大后就是變態。你知道什么是變態嗎?這是品味問題,就像中國菜,有人愛也有人嫌,但身為中國人,別無選擇。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這部浪漫又帶有奇幻色彩的法國電影,電影的拍攝手法很前衛,運用絢麗多彩的多層次多空間畫面風格,像是男女主手里拿的那個五彩斑斕的盒子,也像是包裝精美的彩色糖果,整個故事就那么圍繞著一個游戲徐徐展開,讓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不過也有不少人覺得這部電影很夸張,怎么會有人一生因為一個游戲來決定人生的很多事情,甚至最后為了證明兩個人相愛而選擇自殺?;蛟S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吧,純粹的愛更像是潘多拉的魔盒,魔盒里面就是理想國。
接下來我將為大家解讀這部的電影某些情節設置和結局的真正意義,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之后,你會對這部愛情電影有不一樣的看法。
解讀之前我先帶大家了解一下對于這部電影情節走向至關重要的心理學— 俄狄浦斯情結 。
“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系,對孩子而言是源于興奮和性滿足這兩者的持續。與此同時母親表達給孩子的那些感覺,來自于她自身的性欲活動—擁抱、搖籃,這些被認為是完完全全性欲對象的替代品。如果告訴一位母親,正是通過她的溫柔,從而喚醒孩子的性沖動,可能會令這位母親非常的震驚。母親認為她表達出的行為姿態是與性無關而純粹的愛,根本不存在性欲的成分。因為她照顧孩子的時候并不存在小孩性器官的興奮。但是我們明白,性沖動的喚醒不僅僅是局限于生殖區域的興奮,溫柔也能令其興奮?!?—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看完這段話,大家應該可以看到嬰孩對母親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

作為一個弱小的生命,他必須傾盡全力地依戀母親,這種依戀是非常霸道的感情(母親是屬于我一個人的),母親在孩子生命初期無微不至的照顧,也印證了嬰兒心中霸道的假設(母親只為我一個人服務,我要什么母親都會滿足我)。
不過隨著嬰孩的長大,他會發現母親并不是屬于他一個人的,還屬于一個比他更有力量,更具權威的人——父親。佛洛伊德認為,孩子對父親有著復雜的感情。他本能地嫉妒父親奪去了母親的愛,又害怕父親會發現自己的嫉妒而懲罰自己,同時又希望自己可以成長為父親那樣有力量的男人,再次獲得母親全部的愛。在這種情感掙扎中,嬰孩需要在本能的渴望,和理性的對欲望的壓制間取得平衡,此時作為id和superego的協調者的自我(ego)開始快速發展起來。
這個時候,男孩也就成為一個世俗所接受的有理智的正常的男人。

在電影里,大家可以看到朱利安和母親的關系很好,但是他的父親卻一直站在他和母親的中間,禁止他打擾生病的母親。母親在電影里象征著俄狄浦斯情結。
朱利安和母親的感情是性情的原動力,父親代表的是父權,朱利安叫他“暴君”,實際上他確實扮演著這個角色,他的存在是在阻止朱利安內心深處的俄狄浦斯情結,所以更多的時候他希望兒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那樣—成為下一個“暴君”,也就是克服俄狄浦斯情結。
當母親去世之后,蘇菲實際上是母親的代替品,也就是男孩內心俄狄浦斯情結的延續,朱利安喜歡親近蘇菲,就是亂倫的變體,也正是因為這樣,父親無比的厭惡蘇菲,覺得這個女孩對于他來講是將兒子引入火坑的魔鬼。

在蘇菲姐姐的婚禮上,餐桌下的她們相互訴說著愿望,朱利安說想要當一個“暴君”,這其實代表的就是他內心深處想要成為父親一樣的人,有自己的女人,成為一個能被大家接受的“正常人”,這是他自我意識的一個覺醒。
當母親病重那天,蘇菲來看他,他說:“你走吧”,這個時候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這個心理不正常,是不符合現代的原則的,但是他還是按照蘇菲的要求去繼續這個游戲,也就是他還是不想放棄這個情結。
他和蘇菲一起長大,也就意味著這個情結實際上一直都伴隨著這個男孩,直到自己的父親堅決的要他在自己和蘇菲之間做選擇,這就是要他選擇拋棄不符合現實倫理的心理問題,還是選擇走向深淵。

朱利安最后選擇了回歸正常的生活,電影里對于他之后的生活是那么描述的:“ 這就是35歲的我,什么都有,1個老婆,兩個孩子,3個朋友,4份貸款,5星期年假,6年沒換工作,7套高傳真音響,8星期做愛一次,9圈繞地球的不環保垃圾,10年沒見過父親。夠幸福吧?終于成為了夢寐以求的暴君,我有可以開到210公里的引擎,卻開在限速60公里的路上,這就是長大成人。 ”
可以看到朱利安對于回歸正常生活是不滿的,他還是渴望著那不被世俗所理解的亂倫情節。所以當他35歲再次遇見蘇菲,開始他們的游戲時,其實就是重新打開隱藏在自己身體里的俄狄浦斯情結。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電影的結局,兩個人要選擇葬身在混凝土澆筑的墓地里,因為母親也在墳墓里,他們之間由鐵盒子串聯在一起,朱利安最后還是選擇了本能的欲望,犯了鋼筋水泥澆筑的文明社會所不能允許的原罪。

這也就我稱這部電影為亂倫的原因,導演的真正含義,實際上是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男孩努力克服俄狄浦斯情節但是最后還是選擇欲望的故事,不過因為有這層愛情的外表,我們似乎才更能接受。
希望大家可以多去看一看法國電影,基本上法國電影商業片很少,很多的導演大都是真的為了藝術而創作,電影里那些細膩的鏡頭,人物的細微表情、小物品的擺放位位置等等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去體會的,那些波濤洶涌的情感都隱藏在電影里,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震撼之處。